春節──中國傳統節日
唐國英
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大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古時候,人們把這個一歲之首叫做元旦,後來「元旦」這稱號讓給了新曆年,這個舊曆年便改稱為「春節」了。不過,現在一般人皆把過春節叫做「過年」或「過新年」,很少再聽到人叫「春節」了。
傳說歷史上黃帝與蚩尤大戰,黃帝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打敗了蚩尤,人們於是把這一天定為節日,以紀念黃帝的輝煌戰績。
另外,也有傳說指在約一萬年前的洪荒時代,有一種兇惡的怪獸,因為牠吼叫的時候發出「年年......」的聲音,所以人們把牠叫做「年獸」,後來,由於地球熱度升高,所以年獸的數目愈來愈少,到了五千年前的古代已所剩無幾了。這些殘存的年獸每到舊曆十二月底,晚稻收割完畢,山野裡食物短缺的時候,便闖入村鎮,到處殘害人畜,鬧得老百姓人心惶惶,整天擔驚受怕。不過,「年」這種怪獸也有弱點,牠怕「紅色」、「光」、和「大的聲響」。有些聰明勇敢的人,就想出一條妙計,他們在舊曆十二月底,在院子裡架起柴堆,大門外擺著桌子,桌子上放著豬頭、羊頭和牛頭。那些年獸一聞到香味便立刻趕來,張開血盆大口,想飽餐一頓。這時,人們便點燃柴堆,敲起鑼鼓,大放鞭炮,一時間火光沖天,鑼鼓聲、鞭炮聲響成一片,把年獸嚇得落荒而逃,於是人們互相祝賀平安。後來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的日子。直到現在,每逢過年,人們貼紅紙,點紅燭,穿起紅色衣服,燃放鞭炮,便是古人驅除年獸的遺俗。除夕夜晚,一家人圍坐在一起,通宵「守歲」,據說當年也是為了提防年獸的突然襲擊。
吃年糕的習俗據說是紀念伍子胥的,吳王聽信讒言,迫他自盡。他的部下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想起他生前的囑咐,在城牆下挖到可以吃的「城磚」。吳國的軍民便因這些「城磚」而渡過了危難。從此以後,每逢過年,人們都蒸糯米年糕──當時的「城磚」,用以紀念這位為國為民的伍子胥。
至於除夕夜唱大戲、正月初一早上互相恭喜,四處拜年,派紅封包等都是中國地方流傳下來的。在這天,人們不准說不吉利的話,不准打罵小孩。
黃帝勝蚩尤、防避「年獸」、伍子胥的「城磚」及中國人的流傳等造就了現在的春節,我們吃年糕、燒鞭炮、拜年、派紅封包等全是對這些傳說的敬重。「春節」就是因為這些習俗及意義而誕生的。
(稿件處理:劉湛鴻)
[ 對此文章發表意見 ]